熱門關鍵字

一只致倪蔣懷賀歲卡看美術二三事

致倪蔣懷新春賀歲明信片 / 倪侯德提供、林宗興攝影

(智慧財產權為網站所有,參考使用時請標示網站名稱:「倪蔣懷美術紀念館」 )


Sasaburo Yo(楊佐三郎)致倪蔣懷信件未寫地址,分享入選秋季沙龍作品。薩摩治郎八在巴黎興建「日本館」,推廣美術藝文蔚為風氣 …

解讀賀歲明信片

這一只未寫收件人地址的新春賀歲明信片道出許多趣事。

仔細端詳,它寄自巴黎第14區,途經西伯利亞,署名 Sasaburo Yo,寄給倪蔣懷,地址寫著:「台北州七堵驛前」卻能夠寄到倪蔣懷手裡,足以看出倪蔣懷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,在大基隆地區郵便局系統裡,只要掛名就一定寄地到。Sasaburo Yo 是楊佐三郎 (1907-1995),1932年六月至1933年七月間曾渡法約一年。1932年六月上路去巴黎前,報紙報導渡歐餞別會ㄧ事。

楊佐三郎明信片上幸好寫上倪蔣懷漢字姓名,Monsieur (Mr.) Shou Kai Ge 寫成 Monsieur S Gei,考倒郵差。日本郵便文化,只要是賀歲新年卡,一律在一月一日送達,從此處推算,非常不清楚的郵戳應是1932年秋。1932年秋天,楊佐三郎人在巴黎已聽說,倪蔣懷即將(或已經)搬離基隆林開郡樓,地址只知是七堵。事實上,倪蔣懷搬至七堵庄八堵字八堵南百九番地、八堵車站前,楊佐三郎記性不錯,對了一半,日治時期基隆屬於台北州、八堵的行政劃分在七堵之下。

橫向比對發現,楊佐三郎也寄了同樣的明信片給陳澄波。致陳澄波明信片的郵戳很清楚,蓋 32 (= 1932)。

楊佐三郎 (Sasaburo Yo) 致陳澄波1933新春賀年明信片 / 1932年底寄自巴黎

取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


楊佐三郎 (Sasaburo Yo) 致陳澄波1933新春賀年明信片

正面:楊佐三郎作品”La Seine” (塞納河) 入選1932 Salon d"Automne (秋季沙龍)

取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


楊佐三郎寫給兩人的文字大同小異,給陳澄波的加寫了「サロン入選」一事。此 サロン=Salon 指的是Salon d"Automne(秋季沙龍),是巴黎的藝術盛事,1932當年已辦三十屆,至今仍歷久不衰。楊佐三郎入選國際大展,臺灣日日新報也報導。


臺灣日日新報 1933-01-17 / セーヌ河(サロン入選)楊佐三郎

セーヌ=La Seine (サロン=Salon)


寄件人地址透露美術藝文贊助人事蹟

楊佐三郎在巴黎期間住在巴黎14區 Cité Universitaire Fondation Satsuma(大學城薩摩基金會)。這地址乘載了百年前美術藝文贊助人事蹟,值得後人細細品嚐。

Fondation Satsuma = Foundation Satsuma (薩摩基金會)外觀

取自Cartorum (Cartes postales anciennes localisées = locations of old postcards) 網站



Fondation Satsuma = Foundation Satsuma (薩摩基金會)外觀

取自 Galerie Roger-Viollet


依據 Galerie Roger-Viollet 網站,這棟建築 La maison du Japon - Fondation Satsuma (The House of Japan - Satsuma Foundation / 日本館 - 薩摩基金會) 由法蘭西建築師皮埃爾·薩杜 (Pierre Sardou, 1873-1952) 建於 1927-1929。是建築師有名,房子的文獻被保留,還是反之?經查,二者皆是,建築師皮埃爾·薩杜在1937年「巴黎藝術世界博覽會」 (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et Techniques dans la Vie Moderne 1937) 也留有作品。

楊佐三郎在巴黎大約一年期間的居住環境,讓百年後的東方人多了一絲想像。巴黎行政分區共20區從最中心點沿塞納河順時針螺旋旋轉、數字由小而大,第14區剛好轉到塞納河以南,是螺旋的第三圈。大學城 (Cité Universitaire) 位於巴黎14區最南邊,巴黎市區往郊區的邊界上,東西向長型橫跨兩個街區,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巴黎政府為各國學生規劃的大學宿舍群區域,一個國家一棟房舍。經過歷史爬梳,大學城有些國家宿舍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已存在,例如加拿大、德國、日本等,部分國家(或區域)宿舍五十年代才完成。

追查房子的身世,1920年代後期,當時 (1921-1927) 的駐日法國大使、詩人兼劇作家保羅·克洛岱爾 (Paul Claudel, 1868-1955) 提倡建設日本館,由政治元老西園寺公望公爵 (1849-1940) 出面,請求出身日本富有紡織商第三代的實業家薩摩治郎八 (Jirohachi Satsuma, 1901-1976) 捐贈2億日円(當時價值385萬法郎)個人資產來興建該館,爾後並將其捐贈給大學城。房舍設計之目的即為專供日本學生居住的宿舍,70間客房主要接待優秀的日本學生,小部分預留給教授老師。薩摩氏後來被法國政府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,「日本館」也因此受稱為「薩摩館」,楊佐三郎寫寄件地址為 Fondation Satsuma(薩摩基金會),表示「薩摩」(Satsuma) 在巴黎已名聞遐邇。

Fondation Satsuma = Foundation Satsuma (薩摩基金會)

取自 https://www.ciup.fr/presentation-de-la-maison-du-japon/


薩摩治郎八的慷慨義舉1927年3月也在臺灣曝光,想必此訊息有傳遞至楊佐三郎。

預告巴里留學將有宿舍可住 / 臺灣日日新報 1927-03-04


建築師皮埃爾·薩杜設計出的日本館模仿日本古代城郭,地上七層、半地下一層,1929年5月在當時法國總統等人出席下舉行竣工儀式。館周圍有1825平方公尺日本庭園,與日本館建築相得益彰,在大學城東北角落營造出濃厚的日本風情。

日本館(Maison du Japon)目前 (2025) 的正式名稱是「パリ国際大学都市日本館」(巴黎国際大学都市日本館) https://maisondujapon.org/ ,近百年來曾由日本政府出資,兩度進行全面修繕工程,內外裝都煥然一新。這裡有歷史和現當代照片含建築圖共48張 https://inventaire.iledefrance.fr/dossier/IA75000032


薩摩治郎八與巴黎美術藝文活動

薩摩治郎八1920年前往倫敦學習希臘戲劇等歐洲文學藝術,目前已知戰前至少有20篇藝文投稿、戰後共有四本散文作品出版。他生活在巴黎期間,曾大力贊助推廣美術、音樂、戲劇等文化會展與出版,以及個人捐助,受惠的日本畫家包括藤田嗣治 (1886-1968)、高崎剛 (1902-1932)、高野三三男 (1900-1979) 等。

依據徳島県立近代美術館1998年10月17日-12月6日的「薩摩治郎八と巴里の日本人画家たち」(薩摩治郎八與巴黎日本畫家群)展覽圖錄,薩摩治郎八在巴黎辦過「至少」¹ 六回日本人美術家展(日本人会展),分別為1925, 1926, 1927, 1928, 1929,1928年展覽稱為日本美術大展覧会(第1次総合展),1929年有兩回,為第一回與第二回仏蘭西日本美術家協会展。以下列舉數幅薩摩治郎八贊助辦展之出品。

¹ 部分展次無圖錄,或尚未出土。


高崎剛《サーカス》(circus / 馬戲團) 1929年 116.0×89.0 cm 油彩・画布

橫須賀美術館典藏


高崎剛 (1902-1932) 年輕,意氣風發,據說喜愛喝酒,個性不羈。

「一隻紅毛猩猩騎在白馬上,猩猩高舉著一個呼啦圈,老虎則穿越呼啦圈飛躍而過。柵欄後還有觀眾的身影。若是在普通的馬戲團,這樣的場面定會引來如雷掌聲,然而整個場景以棕褐色系為基調,空中的老虎被描繪得如靜止畫面般平面化,因而瀰漫著一種奇妙的靜謐感。據說,這種獨特的畫風引起「巴黎畫派」(École de Paris)² 寵兒藤田嗣治的興趣。1920年代,許多年輕人踏上前往藝術之都巴黎的旅程,高崎剛也在1924年與畫家志向的朋友們一起前往巴黎,並持續提出作品展出於法國及日本的展覽。然而,他在赴法9年後,以30歲的年紀客死異鄉。」(橫須賀美術館)

² School of Paris https://www.metmuseum.org/essays/school-of-paris


藤田嗣治《横たわる裸婦と猫》 (橫臥裸女與貓)1931

73.2×116.2 cm 油彩、帆布 埼玉県立近代美術館典藏


藤田嗣治渡法後,致力於融合浮世繪美人畫的線條與西方傳統油畫技法。他在秋季沙龍展 (Salon d"Automne) 發表的成果,展示畫布上打造出光滑的乳白色畫面,並以稱為「面相筆」³ 的極細筆觸巧妙勾勒出細膩的線條,描繪裸女像。這種風格被稱讚為「極為精美的白色基底」,使藤田氏在1920年代初期迅速在巴黎畫壇引起關注。《横たわる裸婦と猫》(橫臥裸女與貓)這一組合讓人聯想到馬奈的《奧林匹亞》,而藤田氏以不同構圖探索這個主題。這幅作品將裸女與床單的白色對比全黑的背景,並以探頭的貓為點睛之筆,是其完成度較高的作品之一。(埼玉県立近代美術館)

³ 面相筆 (めんそうふで)是指用來描繪眉毛、鼻子輪廓等人臉細部線條的日本畫筆。這種筆的筆尖非常細,本來是指某一特定產品的固有名詞,如今也常指一般細筆的普通名詞。參考 Weblio 辞書。


Édouard Manet (1832-1883) Olympia 1863-65 130.5 cm × 190 cm oil on canvas

Musée d"Orsay Paris

馬奈《奧林匹亞》1865-65 130.5 cm × 190 cm 油畫、帆布

巴黎奧賽博物館典藏

等々力巳吉 (とどりき みよし, Miyoshi Todoroki, 1893-1959) 1928年5月出發去巴黎,時薩摩治郎八「日本館」尚未完成,但薩摩氏舉辦展覽會,等々力巳吉有參加,徳島県立近代美術館圖錄告知,三幅皆為1928年的作品。等々力巳吉再過十年成為倪蔣懷寶峯美術館籌劃蒐集的畫家之一。


等々力巳吉 (Miyoshi Todoroki) 《ジュネーブ展望》(日內瓦瞭望)1928

49.9×60.9 cm 油彩、帆布 巴黎展出後私人收藏

取自《安曇野の美術 (安曇野風土記 ; 4)》安曇野市教育委員会 2021編集

晚近,世人對薩摩治郎八年輕時闊綽、晚年過著簡樸平淡生活的藝文與各種贊助角色,興趣與日劇增,本世紀已有三本出版品圍繞這位在巴黎無爵位、人稱 Baron Satsuma(薩摩男爵)的世紀人物。

村上紀史郎 著《「バロン・サツマ」と呼ばれた男 : 薩摩治郎八とその時代》(被稱為『薩摩男爵』的男人:薩摩治郎八與他的時代)藤原書店 2009

小林茂 著《薩摩治郎八 : パリ日本館こそわがいのち》(薩摩治郎八:巴黎日本館就是我的生命)ミネルヴァ書房 2010

鹿島茂 著《蕩尽王、パリをゆく : 薩摩治郎八伝》(蕩盡王,遊走於巴黎:薩摩治郎八傳)新潮社 2011


我們使用 cookies 來了解您如何使用我們的網站並改善您的體驗。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,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s,點此查看 隱私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