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關鍵字
回上一頁

倪蔣懷看大屯山皚皚白雪

(智慧財產權為網站所有,使用時請標示網站名稱:「倪蔣懷美術紀念館」 )

國語學校學生對大屯山皚皚白雪並不陌生,校方會特別選定下雪天進行「修学旅行 (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)」。倪蔣懷中年時期曾站在臺北橋上望向大屯山銀光耀眼的積雪...



倪蔣懷修学旅行體驗屯山積雪

大屯山頂冬天積雪非罕見,現代人被高樓大廈擋住視線很難想像。日治時期,台北盆地房舍多數低樓層,遠距離就可察覺大屯山下雪的蹤跡。日治時期學校利用下雪天舉辦「修学旅行 (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)」,最早出現在1900年2月8日,當天由臺北師範學校小林學校長帶隊五十多名學生,大屯山上的氣溫是華氏34度(攝氏1.11度)。

臺灣日日新報 1900-02-08

臺灣日日新報 1900-02-08

這位小林校長在臺北師範學校任內兩年的第一年遇大屯山積雪,即當機立斷帶領學生見學。校方認為降雪天進行修学旅行,熱帶地區學生可就近認識冰雪特性,相對感受自己無比的壯舉。隔年1901年2月3日大屯山也降雪,報導略過。再過一年,1902年2月4日有國語學校160名學生登上積雪中的大屯山。

小林鼎1900年職務

大屯山上若降雪,多落在12月至2月,1913年1月底是自1896年18年以來第11回。¹ 按國語學校傳統,倪蔣懷入學第一年極可能參與1910年2月15日修学登山1913年第四年、國語學校快畢業前,也可能於1月底參與修学登山。記者說明,1913年1月27日以來,中學生和國語學校學生每日數十名進行修学登山。

臺灣日日新報1913-01-30 / 倪蔣懷可能參加 01-27 或 01-28 或 01-29 修学登山


¹ 依據文附記載,大屯山積雪1913年前10回落在1896年12月23日、1897年12月1日、1900年2月5日、1901年2月3日、1901年2月11日、1902年2月2日、1907年2月1日、1907年2月12日、1908年2月19日、1910年2月15日。

1917年1月11日,鐵道部甚至為700名國語學校,以及大稻埕公學校兒童400名,加開士林北投間「觀雪列車」。


臺灣日日新報1917-01-13

臺灣日日新報1917-01-14(照片攝於 1917-01-11朝)

臺灣日日新報1917-01-15(照片攝於 1917-01-11朝)

臺灣日日新報1925-02-03(左:大屯山 / 右:紗帽山)

臺灣日日新報1925-02-03

臺灣日日新報1927-01-25

臺灣日日新報1935-02-13 / 遠處大屯山巔積雪


1936年出現1895年以來首次3月雪,這回是第四次同一個冬天兩度降雪、大屯山第31回降雪


臺灣日日新報1936-03-03

取自野村幸一編纂《臺日ハイキング‧コ□ス》(太極健行路線) 臺灣日日新報1937年出版,頁7

倪蔣懷《大屯雪霽》

倪蔣懷《大屯雪霽》年代不詳(可能是1932年或1931年) 33 x 48 cm 水彩 北美館典藏

倪蔣懷《大屯雪霽》背面 / 無年代標示

倪蔣懷這幅《大屯雪霽》無簽署,背面亦無文字說明、年代標示,依畫家的習慣,無簽署表示畫家沒有打算公開。北美館《藝術行腳》內文²,倪伯群說明:「我祖父一九三一年一月九日的日記提到當天大屯山頭積雪。」因為這行文字,白雪蘭直接判定倪蔣懷這幅作品出自1931年,犯粗糙之嫌,毫無嚴謹度可言。

² 北美館《藝術行腳》1996年,頁58-59。

北美館官網2024-11-25

倪蔣懷1929年5月至1931年大約3月、4月,在蓬萊閣對面、日新町開設洋畫研究所,1929/30、1930/31兩個冬天走訪大稻埕的機會增加,因此,1931年1月9日至11日大屯山那場雪最有可能出現在倪蔣懷的畫作,但不應排除1931-12-14、1932-02-26至1932-02-29 這場雪是臺北十年來最寒、1934-01-21、1936-01-19和1936-03-03同一個冬天下兩次雪、首度三月雪,以畫作裡雪量分佈判定,這場雪已連續數天,1932年2月底酷寒,倪蔣懷更可能畫於1932年。³

³ 下雪資訊源自臺灣日日新報。1936年之後,大屯山積雪出現在1937-02-14至02-16,1938-01-08至01-09,1941-02-04。

淡水河堤防

《大屯雪霽》另一個亮點是淡水河堤防。淡水河護岸工程最早見報是1899年6月,颱風、暴風雨之後遭損,時有所聞,1914年3月開始建造堤防。


臺灣日日新報 1914-03-04 / 淡水河護岸工事(其一)

臺灣日日新報 1914-03-05 / 淡水河護岸工事(其二)

臺灣日日新報 1914-03-07 / 淡水河護岸工事(其三)

淡水河護岸工程進展至1915-02-07已全線延長一千二百間,一間 (いっけん) 是長度單位,相當建築物柱和柱之間的距離,大約為六尺。至1916-01-22,護岸工程已達臺北河段艋舺稻荷神社、大橋頭渡船場、大稻埕千秋街、古亭庄,總長一千五百間,相當2.74公里。預計總工程完工將達一千八百間,相當大約3.3公里。⁴

⁴ 臺灣日日新報1916-01-22。

淡水河岸堤防 / 取自「臺灣國定古蹟編纂小組」

年代不詳(推測是1916年堤防完工後不久

淡水河岸護岸及枕床工事 / 取自「臺灣國定古蹟編纂小組」

年代不詳(推測是1916年堤防完工後不久

淡水河隨著貿易量、 渡船載運量增加,河岸必須「增水」(水位上升),1924年時平均「增水」一丈二尺,相當2.77公尺。1926年第三水門附近甚至「增水」一丈七尺,相當3.92公尺,如照片。


臺灣日日新報 1926-10-10 / 今忠孝橋北邊 淡水河護岸工事第三水門附近內外の光景(增水一丈七尺)

分享貼文 :

相關標籤

我們使用 cookies 來了解您如何使用我們的網站並改善您的體驗。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,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s,點此查看 隱私政策